
2009年12月6日星期日
靚太唔易做2
《靚太唔易做》中的Lynette由廣告界女強人轉變成全職主婦,為照顧四個子女而疲於奔命,自我形象低落。為了面子,連密友也不透露半句苦況,結果一天崩潰痛哭。
數年前,作出離開職場回歸家庭的決定,經濟計算好了,決心也有了,但遞過辭職信之後,仍然戰戰兢兢,思潮起伏,莫名的失落感縈繞心頭──怕被世界遺棄,怕被朋友忘記,怕失去自己……
事業女性可以在職場上發揮所長,獲得個人的成就感、身分的認同、自我價值的肯定。家庭主婦無薪無償,年中無休,累極挫敗時未必有即時幫助,表現優良未必有額外獎賞。
在適應的初期,頻撲於繁雜的家務,被孩子纏著玩重覆的無聊遊戲,魂遊四海的腦袋偶然閃過一絲挫敗、擔憂、自我懷疑……我今天在做的有甚麼意義?當孩子長大不再需要我了,我還有能力回歸社會嗎?我還有屬於自己的未來嗎?
經常想及媽媽一代和從前的婦女,她們絕大部分視母親為天職,無怨無尤;但當現代女性有選擇的能力,大都寧願投身工作,將家務交托外傭,而自己則可釋放自由,創造自我的天地。
然而,承擔了「天職」,是否就等於放棄了自我?
幾年以來,繁瑣家務變成眼見工夫,漸有餘力為家庭增添心思與品味;孩子的成長充滿驚喜與變化,愛的付出滋潤著他們成長的根基;穩定的情緒和喜悅的創造,能令整個家庭瀰漫著安穩的氣氛和生活的秩序感……當看見所愛的人得著快樂滿足,原來,自己也感到富足。
隨著孩子的成長,媽媽知道自己不能停留於眼前的框框,惟有不停開闊眼界,才能伴孩子打開心窗,勇敢飛翔。於是閱讀、進修、反省、思索,像孩子一樣不停學習,漸漸發現一個人兒長成的秘密,重新發現上帝造人的心意。
同時我也發現,當自己作為母親,才更認識父母,以及自己的過去與長成。深深慶幸,今天能夠「承傳」這個「天職」,願兒子、女兒有天都能以一個感恩的心,接受這份從神而來的寶貴禮物。
數年前,作出離開職場回歸家庭的決定,經濟計算好了,決心也有了,但遞過辭職信之後,仍然戰戰兢兢,思潮起伏,莫名的失落感縈繞心頭──怕被世界遺棄,怕被朋友忘記,怕失去自己……
事業女性可以在職場上發揮所長,獲得個人的成就感、身分的認同、自我價值的肯定。家庭主婦無薪無償,年中無休,累極挫敗時未必有即時幫助,表現優良未必有額外獎賞。
在適應的初期,頻撲於繁雜的家務,被孩子纏著玩重覆的無聊遊戲,魂遊四海的腦袋偶然閃過一絲挫敗、擔憂、自我懷疑……我今天在做的有甚麼意義?當孩子長大不再需要我了,我還有能力回歸社會嗎?我還有屬於自己的未來嗎?
經常想及媽媽一代和從前的婦女,她們絕大部分視母親為天職,無怨無尤;但當現代女性有選擇的能力,大都寧願投身工作,將家務交托外傭,而自己則可釋放自由,創造自我的天地。
然而,承擔了「天職」,是否就等於放棄了自我?
幾年以來,繁瑣家務變成眼見工夫,漸有餘力為家庭增添心思與品味;孩子的成長充滿驚喜與變化,愛的付出滋潤著他們成長的根基;穩定的情緒和喜悅的創造,能令整個家庭瀰漫著安穩的氣氛和生活的秩序感……當看見所愛的人得著快樂滿足,原來,自己也感到富足。
隨著孩子的成長,媽媽知道自己不能停留於眼前的框框,惟有不停開闊眼界,才能伴孩子打開心窗,勇敢飛翔。於是閱讀、進修、反省、思索,像孩子一樣不停學習,漸漸發現一個人兒長成的秘密,重新發現上帝造人的心意。
同時我也發現,當自己作為母親,才更認識父母,以及自己的過去與長成。深深慶幸,今天能夠「承傳」這個「天職」,願兒子、女兒有天都能以一個感恩的心,接受這份從神而來的寶貴禮物。
「我相信,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,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,這個位置彷彿是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了的,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……
一個位置對於他是否最合宜,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,看它們是否感到快樂。」
──周國平《最合宜的位置》
~~刊於《基督教週報》〈童話人間〉
靚太唔易做1
當一個職業女性成為母親,轉形為全職主婦,她將面對怎樣的挑戰?
深受成熟女性歡迎的連續劇《靚太唔易做》(Desperate Housewives)中有一個角色Lynette,曾經是一間大廣告公司的高層人員,手下幾百員工,日理萬機,。後來決定辭去工作,回歸家庭,專心做個好母親。六年內誕下四個兒女,最大的一對孿生子,更是過度活躍兒,每天都被老師投訴,經常被請去見家長。
疲於奔命的Lynette後來不自覺濫用兒子的藥物以安定情緒;在超級市場見到同事立即轉身逃走,怕被人見到她披頭散瘋婦般的模樣;一天,瀕臨崩潰的她把女兒連嬰兒籃硬塞給好友後二話不說駕車狂飆,獨個兒躲在一個無人角落盡情痛哭……
職場的技能並不都通用於家庭,再高的學歷也不保證能做個合格母親;工作中能得到個人的成就和滿足感,年終無休的主婦生涯卻可能充滿吃力不討好的挫敗。
我在辭工初期,曾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失落,而且在剛遞過辭職信還在公司移交工作時已經開始了。用本地作家董啟章的形容詞──好像在經歷一個「透明化」的過程,在人眼前你不再重要,直至最後,不被看見。
作為全職作家,董啟章也要在家帶孩子做家務。他在〈斷了氣〉中曾提到去髮型屋一個普通不過的經歷,我很有共鳴。當髮型師怕悶壞了客人而閒扯兩句時,常問及職業的問題,他答:「我是寫東西的。」這樣的答覆很難被一般人完全了解。正如每當我被問到:「你今天放假嗎?」我都會猶豫一會,說:「我在家做兼職工作。」偶然會惹來進一步的追問,而我也只會支支吾吾了事,一方面不致於違背盡量保持誠實的自己,另一方面其實是抗拒被稱為「主婦」(俗稱「師奶」)的身分。
我估計董不會在孩子手冊的父親職業欄上填寫「家庭主夫」,而我自己則因應不同考慮而填過「編輯」、「寫作」或「家庭主婦」,每次填寫時總不免經過一番反省:「職業」的定義是甚麼?我希望自己給人甚麼形象?……
Lynette曾是典型的女強人,她無法接受自己好像變得軟弱無能。最後,密友們終於發現了淚流披面的她,一起擁抱、流淚:「你為甚麼不找我們幫忙呢……」
深受成熟女性歡迎的連續劇《靚太唔易做》(Desperate Housewives)中有一個角色Lynette,曾經是一間大廣告公司的高層人員,手下幾百員工,日理萬機,。後來決定辭去工作,回歸家庭,專心做個好母親。六年內誕下四個兒女,最大的一對孿生子,更是過度活躍兒,每天都被老師投訴,經常被請去見家長。
疲於奔命的Lynette後來不自覺濫用兒子的藥物以安定情緒;在超級市場見到同事立即轉身逃走,怕被人見到她披頭散瘋婦般的模樣;一天,瀕臨崩潰的她把女兒連嬰兒籃硬塞給好友後二話不說駕車狂飆,獨個兒躲在一個無人角落盡情痛哭……
職場的技能並不都通用於家庭,再高的學歷也不保證能做個合格母親;工作中能得到個人的成就和滿足感,年終無休的主婦生涯卻可能充滿吃力不討好的挫敗。
我在辭工初期,曾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失落,而且在剛遞過辭職信還在公司移交工作時已經開始了。用本地作家董啟章的形容詞──好像在經歷一個「透明化」的過程,在人眼前你不再重要,直至最後,不被看見。
作為全職作家,董啟章也要在家帶孩子做家務。他在〈斷了氣〉中曾提到去髮型屋一個普通不過的經歷,我很有共鳴。當髮型師怕悶壞了客人而閒扯兩句時,常問及職業的問題,他答:「我是寫東西的。」這樣的答覆很難被一般人完全了解。正如每當我被問到:「你今天放假嗎?」我都會猶豫一會,說:「我在家做兼職工作。」偶然會惹來進一步的追問,而我也只會支支吾吾了事,一方面不致於違背盡量保持誠實的自己,另一方面其實是抗拒被稱為「主婦」(俗稱「師奶」)的身分。
我估計董不會在孩子手冊的父親職業欄上填寫「家庭主夫」,而我自己則因應不同考慮而填過「編輯」、「寫作」或「家庭主婦」,每次填寫時總不免經過一番反省:「職業」的定義是甚麼?我希望自己給人甚麼形象?……
Lynette曾是典型的女強人,她無法接受自己好像變得軟弱無能。最後,密友們終於發現了淚流披面的她,一起擁抱、流淚:「你為甚麼不找我們幫忙呢……」
~~《基督教週報》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
遊戲開始了
當她看完信,淚水立即奪眶而出──不獲取錄──不是大學收生,不是求職,那甚至不是關於她自己,不過看來也沒有太大分別了。
那是她女兒投考多間小學的第一個消息──不獲取錄。
遊戲開始了……但對她來說,幾乎就像末日將臨一樣,恐懼、灰暗、無望……
一次的不獲接納彷彿否定了一切:女兒是否如此不濟?她的前途豈不是一片灰暗?自己是否對她的培育不足?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……
報考小學的「遊戲」又開始了,刺激又費神,我玩過一次,而未來亦注定無可避免地要多玩一次。
報考的是孩子,但真正考驗的其實是家長。由搜集資料、填寫表格、預備面試、等候消息……處處考驗著你的思維、處事、分析能力,以及個人的心理質素。
在第一階段,你可以按著對孩子的認識和教育理念的理解,為孩子自由報考多間私立、直資,以及最心儀的政府資助學校。有人覺得報考數量愈多,建立的安全網愈大,便愈安心。
有時我們會自以為可為孩子安排「最好」的路,為爭取「最佳座位」入場券而無所不用其極,期望他們能得著最好的教育,日後有最好的前途,從此一生無憂。
然而,一切豈是人所能控制!當願望一一落空,你開始懷疑:神呀!你不是會聽我的祈求嗎?不是會賜最好的給我們嗎……
基督徒在這個遊戲中的確佔了優勢──如果報考相同宗教派別背景的學校,會額外加分──但我想說的是,如果真心交托,我們可享有額外的平安。
當人能做的都做了,就只有等候。然而,等待的滋味不好受,如果不曉得放手,煩躁、憂慮只會繼續縈繞不休。
在進入教育制度之後,一個「遊戲」完了,未必好玩的「遊戲」仍會一個接一個。如果我們企圖掌控一切,以為孩子的路會按我們的意願走下去,只會是停不了的失落迷茫,苦了自己,苦了孩子。
在等候之中,在一切不確定之中,只能謙卑、放手;在安靜之中,知道祂是神。而且確信,走在上帝喜悅的路上,必然會是「最合適」的路──那可能不是你以為「最好」的路。
上帝早已為張開安全網,只是我們總是視而不見……
那是她女兒投考多間小學的第一個消息──不獲取錄。
遊戲開始了……但對她來說,幾乎就像末日將臨一樣,恐懼、灰暗、無望……
一次的不獲接納彷彿否定了一切:女兒是否如此不濟?她的前途豈不是一片灰暗?自己是否對她的培育不足?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……
報考小學的「遊戲」又開始了,刺激又費神,我玩過一次,而未來亦注定無可避免地要多玩一次。
報考的是孩子,但真正考驗的其實是家長。由搜集資料、填寫表格、預備面試、等候消息……處處考驗著你的思維、處事、分析能力,以及個人的心理質素。
在第一階段,你可以按著對孩子的認識和教育理念的理解,為孩子自由報考多間私立、直資,以及最心儀的政府資助學校。有人覺得報考數量愈多,建立的安全網愈大,便愈安心。
有時我們會自以為可為孩子安排「最好」的路,為爭取「最佳座位」入場券而無所不用其極,期望他們能得著最好的教育,日後有最好的前途,從此一生無憂。
然而,一切豈是人所能控制!當願望一一落空,你開始懷疑:神呀!你不是會聽我的祈求嗎?不是會賜最好的給我們嗎……
基督徒在這個遊戲中的確佔了優勢──如果報考相同宗教派別背景的學校,會額外加分──但我想說的是,如果真心交托,我們可享有額外的平安。
當人能做的都做了,就只有等候。然而,等待的滋味不好受,如果不曉得放手,煩躁、憂慮只會繼續縈繞不休。
在進入教育制度之後,一個「遊戲」完了,未必好玩的「遊戲」仍會一個接一個。如果我們企圖掌控一切,以為孩子的路會按我們的意願走下去,只會是停不了的失落迷茫,苦了自己,苦了孩子。
在等候之中,在一切不確定之中,只能謙卑、放手;在安靜之中,知道祂是神。而且確信,走在上帝喜悅的路上,必然會是「最合適」的路──那可能不是你以為「最好」的路。
上帝早已為張開安全網,只是我們總是視而不見……
~~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8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
不再是以前那個人
未滿一歲的G女生活很簡單:吃、拉、睡、玩,快樂時笑,不滿時哭,一天復一天地過。但她今天又不同於昨天,之前還要人扶著才能跌跌撞撞地慢行,現在已能像小企鵝一樣獨自走來走去,不用你的幫忙。
轉眼間,她不再是剛出生時那個面容浮腫軟巴巴的小粉團了。
在迅速成長的孩子身上,我看見時間的刻度。
高錕對著鏡頭總是咪咪笑,一臉的童真,患上老人痴呆的他,如今連完整的句子也「很難做到」,這是他回應傳媒時最常用的字眼。太太黃美芸形容他:「不再是以前那個人」。
老人裏面好像安裝了失效的時鐘,調快了的時分針將以怪異的高速帶走本來屬於他的一切。
笑意盈盈的老人現在只有短期的記憶,以前很多事情可能都忘記了──忘記在實驗室裏廢寢忘餐科研工作,忘記在大學校園裏作管理或與師生暢聚的日子,忘記光纖之父,忘記年輕歲月……其他人都不勝唏噓,認為那真是一個遲來的榮譽。
若不是忽然獲頒一個全球矚目的獎項,他可能只是一個漸漸被世人所遺忘的老人,每天到健康中心做體操的其中一位平凡長者,笑咪咪地聽從太太的每個吩咐,笑咪咪地與兒孫共聚天倫。
他漸漸失去記憶,但他將會被全世界的人所記念;他的腦袋在黃金年華盡其所能付出了最大的貢獻,如今以最輕省簡單的行裝,無憂無慮地度過人生的晚年。
「以前那個人」雖然從他身上走了,卻轉換成另一種形態,永遠活在另一個人的心裏。他忘記了很多,但仍記得身邊這個對他無微不至的人。
G女將不會記得媽媽曾每天為她換片餵飯,但媽媽的腦海裏不會遺漏她生命成長的每個驚喜;日後她或從媽媽臉上看見時間的刻度,甚至在歲月的陰影下,再也看不見以前那個媽媽,媽媽寄望,自己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活在她的心裏,在未來起伏跌宕的人生歷程中,成為她的滋潤、鼓勵,以及動力。
老人好像失去了很多,但他留住了最重要的──愛,與微笑。
轉眼間,她不再是剛出生時那個面容浮腫軟巴巴的小粉團了。
在迅速成長的孩子身上,我看見時間的刻度。
高錕對著鏡頭總是咪咪笑,一臉的童真,患上老人痴呆的他,如今連完整的句子也「很難做到」,這是他回應傳媒時最常用的字眼。太太黃美芸形容他:「不再是以前那個人」。
老人裏面好像安裝了失效的時鐘,調快了的時分針將以怪異的高速帶走本來屬於他的一切。
笑意盈盈的老人現在只有短期的記憶,以前很多事情可能都忘記了──忘記在實驗室裏廢寢忘餐科研工作,忘記在大學校園裏作管理或與師生暢聚的日子,忘記光纖之父,忘記年輕歲月……其他人都不勝唏噓,認為那真是一個遲來的榮譽。
若不是忽然獲頒一個全球矚目的獎項,他可能只是一個漸漸被世人所遺忘的老人,每天到健康中心做體操的其中一位平凡長者,笑咪咪地聽從太太的每個吩咐,笑咪咪地與兒孫共聚天倫。
他漸漸失去記憶,但他將會被全世界的人所記念;他的腦袋在黃金年華盡其所能付出了最大的貢獻,如今以最輕省簡單的行裝,無憂無慮地度過人生的晚年。
「以前那個人」雖然從他身上走了,卻轉換成另一種形態,永遠活在另一個人的心裏。他忘記了很多,但仍記得身邊這個對他無微不至的人。
G女將不會記得媽媽曾每天為她換片餵飯,但媽媽的腦海裏不會遺漏她生命成長的每個驚喜;日後她或從媽媽臉上看見時間的刻度,甚至在歲月的陰影下,再也看不見以前那個媽媽,媽媽寄望,自己能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活在她的心裏,在未來起伏跌宕的人生歷程中,成為她的滋潤、鼓勵,以及動力。
老人好像失去了很多,但他留住了最重要的──愛,與微笑。
~~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7〈童話人間〉
野男孩
從前,有一個男孩,住在森林裏。他沒有父母,沒有朋友,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個「人」,他只知道哪些東西可填飽肚子,卻永遠吃不飽;猛獸攻擊,他就反抗;全身赤裸,但不知冷熱……他完完全全是一個野人。
一群童軍因飛機失事墜毀而被迫流落荒島,初期大家團結一致,掙扎求存,但權力爭鬥和死亡的恐懼漸漸蠶食內心,生死關頭獸性盡現,更演變成血腥大屠殺……文明失落於蕪荒世界。
「樹寧‧現在式單位」的多媒體劇場《蕪荒野之年代》,創作靈感來自威廉高汀的《蒼蠅王》。十五個大男孩在陰暗的森林布景中,在蠻荒生物的神秘喘息聲中,在文明與自然的衝突中,以男生獨有的野性與能量,叩問生命最基本的意義:
難道生存就是人的所有?
弱肉強食,適者生存的定律豈止是森林定律,其實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?
若一個人本就生於蠻荒,沒有他人的存在,為求生存不擇手段,還有沒有所謂對與錯?
莫迪凱葛斯坦的圖文書《野男孩》,記述1800年一個野男孩被發現於法國南部阿貝倫森林,所有權威的專家都認為他是無法治好的低能兒。惟獨年輕的伊塔醫師不願放棄,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,教他重新認識冷熱,明白與人互動的反應和影響,感受被擁抱的温暖。伊塔的實驗報告《叢林之子》後來更成為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的藍本。
燈光變異下,十五位少年時而四肢爬行時而狂野咆哮,拼搏起來毫不留力,難禁令人想像,他們裏面本就存在野孩子的横蠻本性。場景一轉,少年挺起胸膛展露陽光笑臉,面前迎接著無限的美好可能。
森林男孩漸漸擁有屬於人類的感覺:不再直接伸手從滾水或烈火中拿取食物,因他知道痛;他喜歡摸女管家的絲絨衣服,以及被按摩時隻手傳出的温柔;被伊塔醫生責備而流淚,因他已懂得受傷難過……雖然一直不會說話,但他知道何謂愛。
赤裸上身的少年很瘦,就算練得鋼條的身型也沒多少肌肉,都是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身體,或許總是吃不夠,或許消耗得太多。他們總是成群地出入,卻是具備不同性格的角色。他們通過互動集體創作,互相影響,在劇中,在人生中,漸趨成熟。
直至心中的野孩子,漸漸消失於遙遠的叢林裏……
一群童軍因飛機失事墜毀而被迫流落荒島,初期大家團結一致,掙扎求存,但權力爭鬥和死亡的恐懼漸漸蠶食內心,生死關頭獸性盡現,更演變成血腥大屠殺……文明失落於蕪荒世界。
「樹寧‧現在式單位」的多媒體劇場《蕪荒野之年代》,創作靈感來自威廉高汀的《蒼蠅王》。十五個大男孩在陰暗的森林布景中,在蠻荒生物的神秘喘息聲中,在文明與自然的衝突中,以男生獨有的野性與能量,叩問生命最基本的意義:
難道生存就是人的所有?
弱肉強食,適者生存的定律豈止是森林定律,其實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?
若一個人本就生於蠻荒,沒有他人的存在,為求生存不擇手段,還有沒有所謂對與錯?
莫迪凱葛斯坦的圖文書《野男孩》,記述1800年一個野男孩被發現於法國南部阿貝倫森林,所有權威的專家都認為他是無法治好的低能兒。惟獨年輕的伊塔醫師不願放棄,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,教他重新認識冷熱,明白與人互動的反應和影響,感受被擁抱的温暖。伊塔的實驗報告《叢林之子》後來更成為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的藍本。
燈光變異下,十五位少年時而四肢爬行時而狂野咆哮,拼搏起來毫不留力,難禁令人想像,他們裏面本就存在野孩子的横蠻本性。場景一轉,少年挺起胸膛展露陽光笑臉,面前迎接著無限的美好可能。
森林男孩漸漸擁有屬於人類的感覺:不再直接伸手從滾水或烈火中拿取食物,因他知道痛;他喜歡摸女管家的絲絨衣服,以及被按摩時隻手傳出的温柔;被伊塔醫生責備而流淚,因他已懂得受傷難過……雖然一直不會說話,但他知道何謂愛。
赤裸上身的少年很瘦,就算練得鋼條的身型也沒多少肌肉,都是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身體,或許總是吃不夠,或許消耗得太多。他們總是成群地出入,卻是具備不同性格的角色。他們通過互動集體創作,互相影響,在劇中,在人生中,漸趨成熟。
直至心中的野孩子,漸漸消失於遙遠的叢林裏……
~~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6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
少女的變異世界
一個貌似「阿Sa」的少女,抬頭仰望,一臉渴慕;鏡頭一轉,大廈外牆大型廣告,是一名穿三點式泳裝的惹艷女郎周秀娜……於是,她立即行動!經過一番改造,她一臉自信,展開發光的翅膀,還成功取代了前者,成為最新的廣告女郎!
平凡少女一朝變鳯凰,這是近期一個熱播的廣告。
我算是孤陋寡聞,當香港書展期間「o靚模潮」熱爆會展中心迷倒眾男並幾乎攻陷全港傳媒,我才首次聽聞「周秀娜」的名字,人家的寫真集、吹氣枕已是熱賣產品!
而不知何時開始,「o靚模」與陸續揭發的少女援交事件,常被混為一談,叫人重新聚焦關注少女為揾快錢而賣弄身體,不惜代價的問題。
關於「援助交際」,當然也不是近年才有的事。十多年前看日本電影《涉谷廿四小時》首次聽聞,故事講述高中女生麗莎為了達成長久以來赴美留學的心願,決心盡快賺取旅費,於是開始在涉谷街頭流連,展開一連串「援交」(收費拍拖等)的行為。當時一直以為這是日本獨特的異常文化,但原來同時也在我們身邊的暗角無聲地蔓延、爆發。
或許我距離少女的階段實在太遙遠了,自然也無法全然理解時下少女的世界。
回想少女時代的自己,有點肥,但幾乎完全沒想過要消脂瘦身;就算偶然被人取笑看不見腰,也沒想過要自殺。媽媽總喜歡每隔三兩天就在臨睡前捧來一大煲雞腳湯、豬骨粥,發育時期的我也從沒顧慮過將會積聚多少脂肪,飽滿的記憶裏全是美味的幸福。
成家立室之前,我和家人一直住在不足五百平方尺的公屋,中學時沒多少零用錢,後來也全靠政府的資助借貸,才足以無後顧之憂地度過三年大學的基本生活。
成長的同群中,好像沒誰會為追逐名牌而急於抓錢,就算有在課餘幫補家計或賺點零用的,有到工廠裝零件,有到雪糕屋賣雪糕,也有身兼多份補習……那好像是純真樸實的遠古年代,想來有如恐龍世紀般疑幻疑真。
當小男孩目瞪口呆看著電視廣告中身穿性感比堅尼的周秀娜,於沙灘搔首弄姿並擺出誘人姿態,在「遠古年代」中成長的媽媽趕忙轉台;媽媽再望望剛學走路的小女孩,面對文化、思想、觀念高速變異的未來世界,想像她將變成什麼模樣的少女?
平凡少女一朝變鳯凰,這是近期一個熱播的廣告。
我算是孤陋寡聞,當香港書展期間「o靚模潮」熱爆會展中心迷倒眾男並幾乎攻陷全港傳媒,我才首次聽聞「周秀娜」的名字,人家的寫真集、吹氣枕已是熱賣產品!
而不知何時開始,「o靚模」與陸續揭發的少女援交事件,常被混為一談,叫人重新聚焦關注少女為揾快錢而賣弄身體,不惜代價的問題。
關於「援助交際」,當然也不是近年才有的事。十多年前看日本電影《涉谷廿四小時》首次聽聞,故事講述高中女生麗莎為了達成長久以來赴美留學的心願,決心盡快賺取旅費,於是開始在涉谷街頭流連,展開一連串「援交」(收費拍拖等)的行為。當時一直以為這是日本獨特的異常文化,但原來同時也在我們身邊的暗角無聲地蔓延、爆發。
或許我距離少女的階段實在太遙遠了,自然也無法全然理解時下少女的世界。
回想少女時代的自己,有點肥,但幾乎完全沒想過要消脂瘦身;就算偶然被人取笑看不見腰,也沒想過要自殺。媽媽總喜歡每隔三兩天就在臨睡前捧來一大煲雞腳湯、豬骨粥,發育時期的我也從沒顧慮過將會積聚多少脂肪,飽滿的記憶裏全是美味的幸福。
成家立室之前,我和家人一直住在不足五百平方尺的公屋,中學時沒多少零用錢,後來也全靠政府的資助借貸,才足以無後顧之憂地度過三年大學的基本生活。
成長的同群中,好像沒誰會為追逐名牌而急於抓錢,就算有在課餘幫補家計或賺點零用的,有到工廠裝零件,有到雪糕屋賣雪糕,也有身兼多份補習……那好像是純真樸實的遠古年代,想來有如恐龍世紀般疑幻疑真。
當小男孩目瞪口呆看著電視廣告中身穿性感比堅尼的周秀娜,於沙灘搔首弄姿並擺出誘人姿態,在「遠古年代」中成長的媽媽趕忙轉台;媽媽再望望剛學走路的小女孩,面對文化、思想、觀念高速變異的未來世界,想像她將變成什麼模樣的少女?
~~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5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
天使的國度
原來有這樣的故事,最近才知道。
小孩子經常發開口夢,甚至夢遊,大人都認為那是因為孩子的腦部未健全發展所導致,但其實,他們不知道,孩子在睡夢中,進入了天使的國度。
小天使伴著孩子成長,談天,遊玩,所以他們在夢中忽然說了你不明白的話,或是在夢遊中帶著茫然的眼神對你視而不見。
天使傾聽了弱小心靈的悲傷,帶領小人兒走出密佈的陰霾,於是,他們以活潑的心情,迎接明天的陽光。
孩子有夢,只是醒來後都忘了,不會告訴你。
小時候,姐姐睡在上格床,久不久就嘲笑我和她的「夢中對話」:
「掉了掉了!」「掉了什麼呀?」「快掉到溝渠了……」應該是一個錢幣吧。「幫你拾了,睡吧!」於是我就不再做聲了。
被家人笑到如今的那次是這樣的:深夜,我忽然起床走到衣櫃邊,從抽屜拿出了衣服,掉在梳化上,看來是準備去洗澡了,不過,跟著我竟然也跟著躺在梳化上睡著了。在床上讀報尚入入睡的爸爸目睹一切,也見怪不怪,把我抱回床上去。
當然,醒來後,我什麼也記不起。難道,我真的曾和小天使做過朋友嗎?
某個半夜,突然醒來,無法再入睡。
隱約聽到孩子在床上呻吟的聲音,看看他,像在搏鬥,雙腳不停暴躁地踩踏被舖……
不一會,一切靜止。
我知道,夢又閃過。
我曾被他的開口夢弄醒,有時只是胡言亂語,有時笑得咯咯作響,也有時,沒流淚的抽搐著亁哭。
記得他初學游泳時,曾經過一段克服恐懼的艱難期。每次下水前,小便完又要小便,或是肚又痛了,甚至乾脆坐在池邊流淚,總之就是盡其所能拖延下去。
一個半夜,入睡沒多久,黑暗中,他忽然坐起身來,閉著眼,雙手不停在划……那很明顯,是自由式。
好了好了,不用練習了,睡吧……
那陣子,他不斷學划水,竟划進了夢。
想來也有點難過,小人兒的壓力,尚待解決。
寧願相信,真的曾有小天使伴著他。
我們未能明白的,不夠體貼的,無法解決的,孩子的所有困惑、不安、難過,在那只有小孩才能進入的國度裏,得著安慰。
小孩子經常發開口夢,甚至夢遊,大人都認為那是因為孩子的腦部未健全發展所導致,但其實,他們不知道,孩子在睡夢中,進入了天使的國度。
小天使伴著孩子成長,談天,遊玩,所以他們在夢中忽然說了你不明白的話,或是在夢遊中帶著茫然的眼神對你視而不見。
天使傾聽了弱小心靈的悲傷,帶領小人兒走出密佈的陰霾,於是,他們以活潑的心情,迎接明天的陽光。
孩子有夢,只是醒來後都忘了,不會告訴你。
小時候,姐姐睡在上格床,久不久就嘲笑我和她的「夢中對話」:
「掉了掉了!」「掉了什麼呀?」「快掉到溝渠了……」應該是一個錢幣吧。「幫你拾了,睡吧!」於是我就不再做聲了。
被家人笑到如今的那次是這樣的:深夜,我忽然起床走到衣櫃邊,從抽屜拿出了衣服,掉在梳化上,看來是準備去洗澡了,不過,跟著我竟然也跟著躺在梳化上睡著了。在床上讀報尚入入睡的爸爸目睹一切,也見怪不怪,把我抱回床上去。
當然,醒來後,我什麼也記不起。難道,我真的曾和小天使做過朋友嗎?
某個半夜,突然醒來,無法再入睡。
隱約聽到孩子在床上呻吟的聲音,看看他,像在搏鬥,雙腳不停暴躁地踩踏被舖……
不一會,一切靜止。
我知道,夢又閃過。
我曾被他的開口夢弄醒,有時只是胡言亂語,有時笑得咯咯作響,也有時,沒流淚的抽搐著亁哭。
記得他初學游泳時,曾經過一段克服恐懼的艱難期。每次下水前,小便完又要小便,或是肚又痛了,甚至乾脆坐在池邊流淚,總之就是盡其所能拖延下去。
一個半夜,入睡沒多久,黑暗中,他忽然坐起身來,閉著眼,雙手不停在划……那很明顯,是自由式。
好了好了,不用練習了,睡吧……
那陣子,他不斷學划水,竟划進了夢。
想來也有點難過,小人兒的壓力,尚待解決。
寧願相信,真的曾有小天使伴著他。
我們未能明白的,不夠體貼的,無法解決的,孩子的所有困惑、不安、難過,在那只有小孩才能進入的國度裏,得著安慰。
~~刊於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4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
父與子的距離
當一個父親離去,他在兒子心裏留下了什麼呢?
在家的時候,不是休息,就是靜默,少與孩子溝通,更遑論一起遊戲,甚至擁抱親吻了。他長時間在外面辛勤工作,令家人得著安穩無憂的生活,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。典型的爸爸。
Daniel Gottlieb的父親,就是其中之一。在寫給孫子Sam的信中,提到與父親的距離。一直以來,每次向父親說再見時,都在猶豫:應該擁抱?親吻?還是握握手呢?結果,他什麼也沒有做。然而,母親一次特別的堅持:親吻你的爸爸吧!他就半推半就地做了,沒想到,之後他就遇上一次嚴重的交通意外,幾乎全身癱瘓。
父親八十二歲時患上心臟病,健康每況愈下。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,是很大風的一天。父親坐在窗前,享受著陽光。Dan推輪椅坐近他,用手臂環抱他的肩膀,一起靜靜地眺望屋前的大海,看著大風吹走沙灘上的足印,把沙吹入海洋,彷彿整個沙灘都快將消失眼前……
爸爸仍然面向沙灘,忽然捉著他的手,親吻他的左手大姆指──那是他的手惟一有感覺的地方──再輕擦自己的臉……
第二天,看護發現他坐在同一個位置,面向大海──離開了。
A仔爺爺離世那刻,沒一個親人趕及見他生前的最後一面,那是家人最耿耿於懷的。
爺爺的病到了末期,A仔爸爸幾個兄弟姊妹決定輪流每天回到舊居探望兩老。後來他說,每次去到其實只是吃個飯,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話家常。離開時,有時會摸摸他的頭。
年輕時,話更少,而且火氣猛。孩子不聽話?「接觸」起來,就是打!大部分時間,在外辛勤工作。也是典型的爸爸。退休後,火氣反而收了,多了笑容。
A仔爸爸現在每想及父親,最深刻的,就是他坐在慣常的椅子,沉默無聲的畫面。還有,當父親在醫院離世後,最後一次,輕輕撫摸他的頭,涼涼的,與平日不再一樣。
~~刊於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3〈童話人間〉
在家的時候,不是休息,就是靜默,少與孩子溝通,更遑論一起遊戲,甚至擁抱親吻了。他長時間在外面辛勤工作,令家人得著安穩無憂的生活,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。典型的爸爸。
Daniel Gottlieb的父親,就是其中之一。在寫給孫子Sam的信中,提到與父親的距離。一直以來,每次向父親說再見時,都在猶豫:應該擁抱?親吻?還是握握手呢?結果,他什麼也沒有做。然而,母親一次特別的堅持:親吻你的爸爸吧!他就半推半就地做了,沒想到,之後他就遇上一次嚴重的交通意外,幾乎全身癱瘓。
父親八十二歲時患上心臟病,健康每況愈下。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,是很大風的一天。父親坐在窗前,享受著陽光。Dan推輪椅坐近他,用手臂環抱他的肩膀,一起靜靜地眺望屋前的大海,看著大風吹走沙灘上的足印,把沙吹入海洋,彷彿整個沙灘都快將消失眼前……
爸爸仍然面向沙灘,忽然捉著他的手,親吻他的左手大姆指──那是他的手惟一有感覺的地方──再輕擦自己的臉……
第二天,看護發現他坐在同一個位置,面向大海──離開了。
A仔爺爺離世那刻,沒一個親人趕及見他生前的最後一面,那是家人最耿耿於懷的。
爺爺的病到了末期,A仔爸爸幾個兄弟姊妹決定輪流每天回到舊居探望兩老。後來他說,每次去到其實只是吃個飯,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話家常。離開時,有時會摸摸他的頭。
年輕時,話更少,而且火氣猛。孩子不聽話?「接觸」起來,就是打!大部分時間,在外辛勤工作。也是典型的爸爸。退休後,火氣反而收了,多了笑容。
A仔爸爸現在每想及父親,最深刻的,就是他坐在慣常的椅子,沉默無聲的畫面。還有,當父親在醫院離世後,最後一次,輕輕撫摸他的頭,涼涼的,與平日不再一樣。
“Someday, Sam, you will take the measure of your own father…… But I know that none of those judgements or measurements matters very much right now. What matters is the way you look at the ocean together.”
-- Letters To Sam, Daniel Gottlieb.
~~刊於《基督教週報》#2353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
趕什麼
記得有個「麥記」廣告,令人窩心──媽媽連拉夾拖地帶著囝囝追巴士趕小巴,從這個樂器班趕去另一個興趣班,男孩木無表情,看來亦毫不享受。然後,他們在途中停在麥記門口……坐在餐店內,男孩此時才展現難得的笑臉,捧著食物的媽媽遙看著他,一臉憐惜,一直緊皺的眉頭軟化下來……
每次看到這一幕,我的眼眶就發熱──媽媽的心腸。慢慢吃,不要趕……
開學了,爸媽們又為孩子的時間安排大傷腦筋,拔尖班鞏固班、校隊練習、樂器訓練,還有其他興趣班……七八個小時的正規課程以外,孩子們還要應付其他課外活動,不要忘記,還有每天的功課,溫習默書評估……噢!簡直是鐵人孩子!
前幾天看香港電台節目《一屋買家》,記錄一對堪稱夾價專家的爸媽,不介意港九新界周圍夾價,一文一毫都是寶,最大目的,還是用在一對子女身上──從前自己得不到學不到買不到的,如今希望盡己所能讓孩子得到「最好」。
於是,孩子放學後練琴,還未練好指定的曲目,爸爸來電,要趕下場啦!工人姐姐也在旁催促,孩子哭著,但還得立即收拾,抹著淚痕趕到游泳班,然後還有小提琴班。爸爸在訪問中解釋,他是一個很執著的孩子,哭是因為惱怒自己沒法完成原定的計劃。
追趕奔跑,沒完沒了……
早前參加了「兒童遊戲治療」家長課程,導師再三提醒在座家長,要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和給予適當的關懷及同理心。
今天孩子們上學的時間有如大人的工時,不過似乎比大人返工還要辛苦:不能隨時按需要上廁所,大多數時間只能坐不准站立不准跑,下課了還不能睡個午覺稍事歇息,因為還要趕功課趕下場……我們自己經過一天的工作辛勞,回家都想軟攤在梳化讓腦袋發夢,但為什麼我們竟如此恨心要孩子放學後「返另一份工」!
面對外面超乎想像的要求和壓力,而父母有時不自覺做了幫兇,讓孩子應付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,因而造成各種無法抒解的情緒困擾。
我們怕時間太少要做的太多,於是趕;我們怕孩子做的不夠別人的多,於是趕。
然而,趕著去做的,是不是生命中最需要的?
每次看到這一幕,我的眼眶就發熱──媽媽的心腸。慢慢吃,不要趕……
開學了,爸媽們又為孩子的時間安排大傷腦筋,拔尖班鞏固班、校隊練習、樂器訓練,還有其他興趣班……七八個小時的正規課程以外,孩子們還要應付其他課外活動,不要忘記,還有每天的功課,溫習默書評估……噢!簡直是鐵人孩子!
前幾天看香港電台節目《一屋買家》,記錄一對堪稱夾價專家的爸媽,不介意港九新界周圍夾價,一文一毫都是寶,最大目的,還是用在一對子女身上──從前自己得不到學不到買不到的,如今希望盡己所能讓孩子得到「最好」。
於是,孩子放學後練琴,還未練好指定的曲目,爸爸來電,要趕下場啦!工人姐姐也在旁催促,孩子哭著,但還得立即收拾,抹著淚痕趕到游泳班,然後還有小提琴班。爸爸在訪問中解釋,他是一個很執著的孩子,哭是因為惱怒自己沒法完成原定的計劃。
追趕奔跑,沒完沒了……
早前參加了「兒童遊戲治療」家長課程,導師再三提醒在座家長,要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和給予適當的關懷及同理心。
今天孩子們上學的時間有如大人的工時,不過似乎比大人返工還要辛苦:不能隨時按需要上廁所,大多數時間只能坐不准站立不准跑,下課了還不能睡個午覺稍事歇息,因為還要趕功課趕下場……我們自己經過一天的工作辛勞,回家都想軟攤在梳化讓腦袋發夢,但為什麼我們竟如此恨心要孩子放學後「返另一份工」!
面對外面超乎想像的要求和壓力,而父母有時不自覺做了幫兇,讓孩子應付過於他們所能承受的,因而造成各種無法抒解的情緒困擾。
我們怕時間太少要做的太多,於是趕;我們怕孩子做的不夠別人的多,於是趕。
然而,趕著去做的,是不是生命中最需要的?
~~刊於《基督教週報》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
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
男孩與媽媽
有時你會以為,男孩是不會靜止下來的,他體內的每個細胞好像都由跳豆組成,所以走起路來也是用彈跳的。
就算在乘升降機這短短的時間狹小的空間內,男孩總有停不了的玩意。如果在電視熒幕上看著正在乘升降機回家的男孩,你就能對他的活動頻率一目了然。旁人如蠟像般凝固在空氣中,但只要看到不停跳動的男孩,你就能確定閉路電視沒有壞掉。男孩自得其樂,時而對鏡扮鬼臉,時而把扶手當高低桿……男孩突然舉起還在滴水的雨傘,哎吔……危險呀……
男孩是絕對不會悶死的,因為他無時無刻都在玩遊戲。
尤其是當幾個男孩走在一起,媽媽最好做足心理準備。他們容易興奮忘形,旁若無人,要是在餐廳,他們很可能是全場的焦點,媽媽們可別想舒舒服服地吃一餐,因為還要以旁人責備的目光作「伴菜」,附加投訴作「飯後甜品」,最終弄得消化不良。
回家的途中,他們珍惜每分每秒,可以在行人路上繼續玩「一二三紅綠燈」。媽媽眼見迎面來的有孕婦有老人家有傷殘人士,來不及喝止卻已嚇得冷汗直流,顧不了儀態企圖拔腿去追……唉,怎麼變成連媽媽也參與追逐的場面……
男孩偶然也會安靜下來,例如當他捧著心愛的圖書時。
他縮在隱蔽的角落,沉醉在自我的世界,目光緊盯著書頁,耳朵同時啟動「滅聲」裝置。媽媽叫喊他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直至發出高頻的喊叫,才得到一個漫不經心的回應:唔。可還是聲到魂未到……怎麼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?望望身邊那人,她忽然明白,或許,男人就是這樣長大的。媽媽經常想,這個從己而出的男孩,好像是來自不同星球生物。
雖然日間不知被男孩惹怒了多少次,她總是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刻──每晚睡前,男孩仍然喜歡媽媽躺在身旁,天馬行空大話西遊,身邊這個粗魯而莽撞的男孩,其實可親而可愛。
媽媽知道這個快速長大的男孩終有天會和她保持距離,甚至無可避免地離她遠去,她今天能夠做的,就是盡可能地填滿他的情感郵箱,讓他有足夠的能量起飛,當他有天累了,也知道那裏可以安然歇息。
男孩與媽媽互相親吻,互道晚安。不一會,早已能源盡耗的男孩,就靜靜地進入甜甜的夢鄉。
就算在乘升降機這短短的時間狹小的空間內,男孩總有停不了的玩意。如果在電視熒幕上看著正在乘升降機回家的男孩,你就能對他的活動頻率一目了然。旁人如蠟像般凝固在空氣中,但只要看到不停跳動的男孩,你就能確定閉路電視沒有壞掉。男孩自得其樂,時而對鏡扮鬼臉,時而把扶手當高低桿……男孩突然舉起還在滴水的雨傘,哎吔……危險呀……
男孩是絕對不會悶死的,因為他無時無刻都在玩遊戲。
尤其是當幾個男孩走在一起,媽媽最好做足心理準備。他們容易興奮忘形,旁若無人,要是在餐廳,他們很可能是全場的焦點,媽媽們可別想舒舒服服地吃一餐,因為還要以旁人責備的目光作「伴菜」,附加投訴作「飯後甜品」,最終弄得消化不良。
回家的途中,他們珍惜每分每秒,可以在行人路上繼續玩「一二三紅綠燈」。媽媽眼見迎面來的有孕婦有老人家有傷殘人士,來不及喝止卻已嚇得冷汗直流,顧不了儀態企圖拔腿去追……唉,怎麼變成連媽媽也參與追逐的場面……
男孩偶然也會安靜下來,例如當他捧著心愛的圖書時。
他縮在隱蔽的角落,沉醉在自我的世界,目光緊盯著書頁,耳朵同時啟動「滅聲」裝置。媽媽叫喊他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直至發出高頻的喊叫,才得到一個漫不經心的回應:唔。可還是聲到魂未到……怎麼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?望望身邊那人,她忽然明白,或許,男人就是這樣長大的。媽媽經常想,這個從己而出的男孩,好像是來自不同星球生物。
雖然日間不知被男孩惹怒了多少次,她總是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刻──每晚睡前,男孩仍然喜歡媽媽躺在身旁,天馬行空大話西遊,身邊這個粗魯而莽撞的男孩,其實可親而可愛。
媽媽知道這個快速長大的男孩終有天會和她保持距離,甚至無可避免地離她遠去,她今天能夠做的,就是盡可能地填滿他的情感郵箱,讓他有足夠的能量起飛,當他有天累了,也知道那裏可以安然歇息。
男孩與媽媽互相親吻,互道晚安。不一會,早已能源盡耗的男孩,就靜靜地進入甜甜的夢鄉。
~~《基督教周報》2348期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
往哪裡去
爺爺去了。
A仔在暑期的日記功課最後一段寫:「爺爺死後會去哪裏呢?因為他生前不信耶穌,又經常吸煙,我想他一定下地獄了。」
結果,當然給媽媽擦個一字不留。「為什麼?」當然要給他一個理由,但是……怎樣解釋呢?
自從爺爺被發現患上肺癌,我們就開始和他談到生老兩死的生命教育話題,也給他心理準備──爺爺最終將會離開世界。
我們曾和A仔晚禱,教他求天父醫治還在醫院病床上的爺爺,希望他不會太辛苦。「咁爺爺會點解仲未好番?」但爺爺已是末期,我們只能解釋,生命的事,一切由天父決定。
記得數年前,A仔在幼兒園學生命教育後,便一直希望我們能生一個弟妹給他。謀事在人,成事在神,我們又教他向天父祈求。他竟然真能恒心地每晚祈禱:「天父請你賜一個細佬妹給我……」然而,半年、一年都過去了,細佬妹還未出現。「媽媽,點解你仲未生?我都祈禱成一年啦!」我們只能繼續解釋,生命的事,一切由天父作主。
喪禮採用潮州打齋儀式,對七歲的A仔來說,一切都像是「遊戲」一樣好玩。他跟著叔叔嬸嬸在爐邊燒冥鏹,面都紅得發熱了,還樂此不疲:「好似燒雞翼。」我們跟著大隊尾圍著在靈堂中央團團轉,走過人造迷你小橋九次,然後每次往旁邊的水盆掉一個錢幣,他每次用不同的姿勢,像在「冒險樂園」拋銀仔……
我們自然離不開整晚的問題解答:為什麼他們穿白色我們穿黑色?為什麼他們上香我們默禱?為什麼要掉銀仔?為什麼……
當大人流淚的時候,A仔自言自語:人老了就會死。有很多事情,他還未完全了解,例如傷悲。
有些問題,爸媽可提供即時答案;但也有太多事情,得留給孩子自己尋找答案。
「我不知道爺爺是否能上天堂,但爺爺在病床時,都願意和表哥祈禱呢!」這是最後A仔寫在日記上的。
A仔在暑期的日記功課最後一段寫:「爺爺死後會去哪裏呢?因為他生前不信耶穌,又經常吸煙,我想他一定下地獄了。」
結果,當然給媽媽擦個一字不留。「為什麼?」當然要給他一個理由,但是……怎樣解釋呢?
自從爺爺被發現患上肺癌,我們就開始和他談到生老兩死的生命教育話題,也給他心理準備──爺爺最終將會離開世界。
我們曾和A仔晚禱,教他求天父醫治還在醫院病床上的爺爺,希望他不會太辛苦。「咁爺爺會點解仲未好番?」但爺爺已是末期,我們只能解釋,生命的事,一切由天父決定。
記得數年前,A仔在幼兒園學生命教育後,便一直希望我們能生一個弟妹給他。謀事在人,成事在神,我們又教他向天父祈求。他竟然真能恒心地每晚祈禱:「天父請你賜一個細佬妹給我……」然而,半年、一年都過去了,細佬妹還未出現。「媽媽,點解你仲未生?我都祈禱成一年啦!」我們只能繼續解釋,生命的事,一切由天父作主。
喪禮採用潮州打齋儀式,對七歲的A仔來說,一切都像是「遊戲」一樣好玩。他跟著叔叔嬸嬸在爐邊燒冥鏹,面都紅得發熱了,還樂此不疲:「好似燒雞翼。」我們跟著大隊尾圍著在靈堂中央團團轉,走過人造迷你小橋九次,然後每次往旁邊的水盆掉一個錢幣,他每次用不同的姿勢,像在「冒險樂園」拋銀仔……
我們自然離不開整晚的問題解答:為什麼他們穿白色我們穿黑色?為什麼他們上香我們默禱?為什麼要掉銀仔?為什麼……
當大人流淚的時候,A仔自言自語:人老了就會死。有很多事情,他還未完全了解,例如傷悲。
有些問題,爸媽可提供即時答案;但也有太多事情,得留給孩子自己尋找答案。
「我不知道爺爺是否能上天堂,但爺爺在病床時,都願意和表哥祈禱呢!」這是最後A仔寫在日記上的。
“Where do people go when they die? The first and most honest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that we don’t know; nobody knows. No one who ever died has been able to tell those left behind what happened to him……
“……to take this world seriously, to try and live a full and rich and satisfying life in this world and let speculation about where the soul goes afterwards, if it goes anywhere at all, remain peculation.”-- When Children Ask About God, by Harold S. Kushner
《基督教周報》2346期〈童話人間〉
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
永恒的使者
算起來,她應該有十八歲了──如果她還在世的話。
她叫妞妞,出生不久就被斷定患了絕症,一個曇花一現的小生命。
生下小女兒之後,終可出外走走的某天,書局裏,在茫茫書海中看到這書──泥黃色紙皮的封面上貼著一幅可愛的速寫畫,一隻男人的大手托著一個小娃娃,一下子吸引了我──《妞妞──一個父親的札記》。
之後,我經常一手抱著酣睡的娃娃,一手翻著書;一邊感受懷中活躍的脈動,一邊閱讀這個家庭倒數日子,愛哀交加的悲情故事。
這是我的第二個孩子了,有幸再次體驗孕育生命的神秘與奇異。一個本來脆弱的肉體,不由自主地與一種自然力量相配合;「它」,像自己的部分,又好像不屬於自己。能參與「創造」生命的震撼,至今仍無法不住讚嘆。
初生兒所散發的獨特香氣,兩眼彎彎迷人的笑,每個令人驚喜的第一次……都展現了生之喜悅和盼望。但若給嬰兒註定一個死亡的限期,那是何等的荒謬與殘忍。
毫無選擇的餘地,不幸還是要降臨於他們一家。沒有信仰的作者也只能將目光放眼於永恒,把自己和一家遭遇的不幸,縮小成幾乎無法看見的微塵,以求得到心靈的一點安穩;並以一個「永遠的爸爸」的身分,記念最終回歸了永恒的女兒。
然而,失去孩子是暫時的,活著也是暫時的,我們何嘗不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。每想及此,就更覺每天的珍貴。
生命的限期,不知道,今天能擁抱孩子,是暫時的。
當歲月之流終將淹沒眼前一切,至少我們知道,愛曾經存在。而且我曾經接待,一個「永恒的使者」。
平淡與穩定原來可以是最大幸福,「永恒」曾於今天存在。
她叫妞妞,出生不久就被斷定患了絕症,一個曇花一現的小生命。
生下小女兒之後,終可出外走走的某天,書局裏,在茫茫書海中看到這書──泥黃色紙皮的封面上貼著一幅可愛的速寫畫,一隻男人的大手托著一個小娃娃,一下子吸引了我──《妞妞──一個父親的札記》。
之後,我經常一手抱著酣睡的娃娃,一手翻著書;一邊感受懷中活躍的脈動,一邊閱讀這個家庭倒數日子,愛哀交加的悲情故事。
「如果一個人不曾親自迎接過來自永恒的使者,不曾從嬰兒尚未沾染歲月塵埃的目光中品讀過永恒,對永恒會有多少真切的感知呢? 」
這是我的第二個孩子了,有幸再次體驗孕育生命的神秘與奇異。一個本來脆弱的肉體,不由自主地與一種自然力量相配合;「它」,像自己的部分,又好像不屬於自己。能參與「創造」生命的震撼,至今仍無法不住讚嘆。
初生兒所散發的獨特香氣,兩眼彎彎迷人的笑,每個令人驚喜的第一次……都展現了生之喜悅和盼望。但若給嬰兒註定一個死亡的限期,那是何等的荒謬與殘忍。
毫無選擇的餘地,不幸還是要降臨於他們一家。沒有信仰的作者也只能將目光放眼於永恒,把自己和一家遭遇的不幸,縮小成幾乎無法看見的微塵,以求得到心靈的一點安穩;並以一個「永遠的爸爸」的身分,記念最終回歸了永恒的女兒。
「歲月之流將蕩盡我的微不足道的存在和悲劇…… 」
然而,失去孩子是暫時的,活著也是暫時的,我們何嘗不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。每想及此,就更覺每天的珍貴。
生命的限期,不知道,今天能擁抱孩子,是暫時的。
當歲月之流終將淹沒眼前一切,至少我們知道,愛曾經存在。而且我曾經接待,一個「永恒的使者」。
平淡與穩定原來可以是最大幸福,「永恒」曾於今天存在。
~~《基督教周報》2345期〈文藝庫〉「童話人間」
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
起跑線?
終於見識了何謂「閃卡」(flash card)。
經常在報章上讀到名人家長的專訪,幾乎每個都提及用閃卡教兒女,為了「贏在起跑線上」。
一直不明所以,我只知小朋友喜歡玩「閃卡」,怎麼可以用來教子女呢?
那天《鏗鏘集》終於有了介紹,此卡不同彼卡,當然也是盡量找來正反例子來個客觀報道。
老友也傳來link,想必她也深有感受。
所謂「閃示教學法」,我看了還是禁不住皺眉又皺眉,甚至打冷顫.……
若有人在我眼前閃呀閃地翻揚卡紙,機械式無意義地速讀詞語,我必定像其中那個「失敗例子」的小朋友一樣,煩躁不安。
心裏想:放過我吧媽媽!
為什麼大家如此著意那條無形的「起跑線」呢?
怎麼總是定睛於孩子與別人之間的差距,作無謂的比較呢?
人生路就只能是一場競賽嗎?
我不是親子專家,只是按本能去帶孩子的平凡媽媽。
我會跟剛滿六個月的孩子看故事書,她看著圖畫手舞足蹈,我知她興奮又快樂;
當她開始擲玩具,揉眼睛,我知她累了;
我沒有為她編訂學習時間表,跟她手指腳指都玩完玩無可玩了,我就讓她無聊地躺著,她享受空白的樂趣……
未來的人生,毫無疑問將會充塞著無數的競爭和停不了的忙碌,
願她能在日後,享受無聊,活得從容。
這是我覺得,在人生的「起點」上,最「迫切地」需要學會的。
經常在報章上讀到名人家長的專訪,幾乎每個都提及用閃卡教兒女,為了「贏在起跑線上」。
一直不明所以,我只知小朋友喜歡玩「閃卡」,怎麼可以用來教子女呢?
那天《鏗鏘集》終於有了介紹,此卡不同彼卡,當然也是盡量找來正反例子來個客觀報道。
老友也傳來link,想必她也深有感受。
所謂「閃示教學法」,我看了還是禁不住皺眉又皺眉,甚至打冷顫.……
若有人在我眼前閃呀閃地翻揚卡紙,機械式無意義地速讀詞語,我必定像其中那個「失敗例子」的小朋友一樣,煩躁不安。
心裏想:放過我吧媽媽!
為什麼大家如此著意那條無形的「起跑線」呢?
怎麼總是定睛於孩子與別人之間的差距,作無謂的比較呢?
人生路就只能是一場競賽嗎?
我不是親子專家,只是按本能去帶孩子的平凡媽媽。
我會跟剛滿六個月的孩子看故事書,她看著圖畫手舞足蹈,我知她興奮又快樂;
當她開始擲玩具,揉眼睛,我知她累了;
我沒有為她編訂學習時間表,跟她手指腳指都玩完玩無可玩了,我就讓她無聊地躺著,她享受空白的樂趣……
未來的人生,毫無疑問將會充塞著無數的競爭和停不了的忙碌,
願她能在日後,享受無聊,活得從容。
這是我覺得,在人生的「起點」上,最「迫切地」需要學會的。
2009年5月6日星期三
鋪路
昨天,只是去了洗手間不夠十秒,呯一聲……
反轉了的rocking chair從梳化掉在地上,G女不見了──壓在椅子裏!
幸好,只是小傷──額頭「起了層樓」給媽媽。真孝順。
和幼年時哥哥一樣,原來學懂轉身,沒人知道,就從大床掉下。
心痛。不過,沒起過樓算不上BB。
沒有傭傭的日子不知不覺過了一個月,如好友說,死不了的。
果然死不了,只是偶然會累,偶然會低落,幸好只是偶然偶然。
大部分時間自我打氣,與其埋怨與其傷春悲秋,不如捲起衣袖集中精神燒個好菜。
大兒子讚好味好味,心就甜,累也值。
「教養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,它更像鋪路,得一天天、一寸寸地做; 扎不扎實、平不平坦,由自己的工作品質來決定。」
閱讀、寫作都只能零零碎碎去做,大部分時間,都在學習好好「鋪路」。
反轉了的rocking chair從梳化掉在地上,G女不見了──壓在椅子裏!
幸好,只是小傷──額頭「起了層樓」給媽媽。真孝順。
和幼年時哥哥一樣,原來學懂轉身,沒人知道,就從大床掉下。
心痛。不過,沒起過樓算不上BB。
沒有傭傭的日子不知不覺過了一個月,如好友說,死不了的。
果然死不了,只是偶然會累,偶然會低落,幸好只是偶然偶然。
大部分時間自我打氣,與其埋怨與其傷春悲秋,不如捲起衣袖集中精神燒個好菜。
大兒子讚好味好味,心就甜,累也值。
「教養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,它更像鋪路,得一天天、一寸寸地做; 扎不扎實、平不平坦,由自己的工作品質來決定。」
~~蔡穎卿《在愛裏相遇─做個好大人,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》
2009年4月8日星期三
重拾鑊鏟
沒料到這樣的事會發生在我們家裏。
那是茶餘飯後的新聞話題,那天她還和我提起:「那個傭工用清潔液開奶給bb飲呀……」
我答,是呀,沒想到她先提起,我還輕描淡寫多加一段:「前一天還有一單,有個傭工失戀,發起狂來,還咬傷了她的僱主。」
她瞪大了眼,”so crazy!”
除去傭工一般的通病,她本來真是不錯的印傭,樂觀、隨和、愛錫孩子、英文流利……沒想到,還是過不了「情」字一關,受打擊後,可以變成令一個人。
那夜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起,很迫,我沒法睡好,輾轉反側。
為了孩子著想,爸爸決絕地把她送走了。
想到她也蠻可憐的,矛盾,卻無奈。
生活未必都可全盤計劃,在未解決所有問題之前,首先,就是重拾鑊鏟,回到久遺了的廚房。
那是茶餘飯後的新聞話題,那天她還和我提起:「那個傭工用清潔液開奶給bb飲呀……」
我答,是呀,沒想到她先提起,我還輕描淡寫多加一段:「前一天還有一單,有個傭工失戀,發起狂來,還咬傷了她的僱主。」
她瞪大了眼,”so crazy!”
除去傭工一般的通病,她本來真是不錯的印傭,樂觀、隨和、愛錫孩子、英文流利……沒想到,還是過不了「情」字一關,受打擊後,可以變成令一個人。
那夜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起,很迫,我沒法睡好,輾轉反側。
為了孩子著想,爸爸決絕地把她送走了。
想到她也蠻可憐的,矛盾,卻無奈。
生活未必都可全盤計劃,在未解決所有問題之前,首先,就是重拾鑊鏟,回到久遺了的廚房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